最后的夏天

最后的夏天

漫长沉闷的白昼,制冷剂似有似无的气味,从杯口跃出的汽水气泡,还有迷惘彷徨的人。

到目前为止,生命中重大的十字路口,大多在夏天。这个月大学毕业了,按照目前的人生规划,不出意外的话再也不会重返校园了,虽然已经财务独立了一年多,但是到此时此刻,才意识到这很可能是以后的日子里距离象牙塔最近的一年了,应该进行一次总结了。

四年前的夏天

那个夏天,我鬼使神差地,没缘由地,在第三志愿填上了北信科。

第一志愿填了电子科技大学的沙河校区,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看看有没有希望利用信息差捡个漏,现在想想,这种捡漏的事情怎么会轮到自己。不过也还好对于高考志愿来说,没有录上会向后依次匹配,所以哪怕没捡到漏,对考生个人来说也不会有实际的损失。

第二志愿填了西安邮电大学,这是我真正的目标,这也是最符合我分数段的理工科学校之一。驱使我填报西安高校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我想和朋友在一个城市上大学,可以互相照应。这个理由其实也挺稚嫩的,当时我对于大学的地域差异完全没有任何概念。不过这件事情最后变成了他来北京和我一起北漂,人生就是这么富有戏剧性。

我根本没有设想过,如果没有录上第一和第二志愿怎么办,在我看来那是一件十拿十稳的事情,我对来北京上大学,没有做过心理建设。第二志愿后的三个志愿,已经没有认真对待了,几乎就是找了几个符合分段的理工科学校,直接填上了计算机专业就报上去了。

志愿表

事情当然是没有如我的愿,最后与第二志愿一分之差,来了北京。

志愿的选择,对于包括我在内的绝大部分不能依靠原生家庭逆天改命的普通人(形容我们这类人这两年诞生了一个叫 做题家 的新词),能够深远的影响未来的人生轨迹,而这件事情又是那么的不透明和那么的充满不确定性,试错的成本又是如此之高。以至于我身边就有因为专业/学校选择不合适而退学或休学的真实案例。而真正影响人生的专业和城市,又根本不是家长和老师看中的点,身边很多同龄人就这么被父母决定了命运。

我比较幸运,选择志愿的时候没有人干扰,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发挥,而我唯一的诉求,就是想学计算机。其实坦率地说,在真正来到大学开始学习计算机之前,充其量我只能算电脑爱好者,对于计算机专业到底要学什么,我没有概念,只知道要写代码,而我又感觉写代码还挺酷的。事实上,我填报的专业中,除了第一个专业是计算机专业,后面的专业我也不知道该填啥了,就找了一些诸如自动化、信息管理、电子信息、通信工程之类的我感觉和计算机差不多的专业填了上去。

站在上帝视角去评价一种根本不存在的结果的好坏是没有意义的,但每次回想起那个夏天,总是感觉非常后怕,自己竟然那么轻易地就把未来草草决定了,还是很庆幸成功的进入了北信科的计算机专业,而没有因为我的无心和莽撞去到其他目的地,如果再来一次,我一定会更加谨慎的对待专业选择这件事情。不敢说如果学其他专业现在就一定会后悔,只能说起码选择计算机没有让我后悔。

三年前的夏天

那个夏天,我加入了 ifLab,放弃了考研的打算,真正开始思考北漂的可行性。

哪怕真的来到北京上大学,那时候的我也未曾设想过毕业会直接北漂,我认为比起我待了十多年的昆明,北京是一座彻底不宜居的城市,哪怕现在已经待了四年,我还是维持这个结论。但没办法,它给的实在是太多了,对于计算机这个行业来说,没有任何其他一座城市的资源可以媲美北京。我是到大二进入了社团对这件事情才有了一个模糊的认知,当时我得知一些大四的学长仅仅只是实习的时候就能拿到 10000+ 的月薪,而作为参照,我当时的生活费是 1500 块一个月。这种强烈的对比在我的心中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在我的认知里,还是要考研才能有一个比较好的出路。虽然当时并没有人告诉我实习能拿那么多是因为不交五险一金。

这件事情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它让我对于「北漂」这件事情的获得第一次有了一个真实的概念。物质获得的权重在我心目中是大于精神获得的权重的,这不是说后者就不重要,而是说在追求精神获得之前,我需要先填饱肚子,而当时我觉得没有什么比北漂更能「填饱肚子」的了。当然,等我真正成为一个北漂回头看的时候,也只能微微一笑,那时候年轻的我,对于「北漂」这件事情的牺牲同样没有概念,雾里看花中看到了一条有实际可行性的路径,便放弃了考研。

成功加入社团

而加入社团对我来说是大学四年期间最重要的转折点。关于刚加入社团时的心理活动,我以前就写过一篇博客详细的描述了。现在我想站在一个总结的角度,来谈谈社团带给我的得与失。

获得的最宝贵的东西,并不是我当初认为的「一个学习空间」或者是「一种技术氛围」,而是社团帮助我打破了认知的藩篱,让我明白了可以以什么样的方式,成为什么样的人。通过借鉴已经成功的学长的成长路径,能够以最快的方式向我所期待的那种未来靠拢。在此之前,我对于计算机专业的职业规划的知识,都来自于网络,而网络天生就会造成认知偏差。但是在社团里,大家都是一所大学的,又是一个专业的,因此这种职业路径,可以说是量身定制的了。

而加入社团后失去的东西,其实与获得的东西是一体两面的,我失去了大学期间试错的机会。事实上这并不能说是社团的问题,更多的还是要归咎于自身意志的欠缺。大二我就决定要做一个 iOS 开发者,从此开始,我的重心就全部偏移到这上面了,按照社团提供的现成参考路径,从打基础到刷题,再到实习和秋招,每一步我都走的很顺利,毕业也成功的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单纯以结果论是好的。但是直到大四,我才发现这种缺少试错的成长路径,让自己「瘸腿」了,就像玩游戏把所有的支线任务全部跳过了,以通关为第一目的,必然会失去很多乐趣。毕业后如果还想试错,成本就大大高于在学校中试错了,如果再来一次,我不会那么早决定做 iOS 开发,或许会再多看看其他可能性,再做出这种同样影响深远的决定。

两年前的夏天

那个夏天,我开始准备寻找实习。

实际上在加入社团后,我就已经确认了大二下学期就要开始实习的目标,为此大二上学期几乎每天都在刷题和写项目,当时切切实实的感觉自己正在每天变的越来越好。但是万万没想到,一段会载入史册的,持续了 8 个月的寒假来了,而这个假,一放就放到了大三。这甚至是我自有记忆以来,持续在家中呆的最久的一次。哪怕是上小学中学的时候,白天也是不在家的。而在家期间发生的种种不愉快的事情,让我更加坚定了我必须要尽快实习,实现经济独立的念头。

等到大三回到学校后,我几乎是在学校政策允许的第一时间,就开始了投简历找实习,当时的规划也挺简单的,先找一家中小体量的公司,通过 3 个月左右的实习,快速的积累工作经验,再找一家中大体量的公司,一直实习到至少正式秋招,这个路径的可行性实际上是很高的。

但第一次找实习竟然就给了我一个惊喜。出于广撒网的思想,我一次性投了不止 1 家企业,而这之中,规模最大,我也最没有抱希望的就是爱奇艺,我没想到在投递了简历的公司里,爱奇艺是第一家联系我和我安排面试时间的公司。我更没想到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内,通过 2 轮技术面试就直接敲定了意向。我从爱奇艺坐公交车回学校后,更是不到半小时 HR 就打电话给我通知录用了。这种感觉非常的魔幻,顺利的匪夷所思,从投递简历到入职之间的间隔不超过 7 天。

第一份实习

就这样,我跳过了自己计划中在小公司实习的那一步,直接进入了一家超出我预期很多的公司。虽然事后我才知道当时流程那么顺利,是有一定的特殊性和运气在里面的,但是当时真的非常快乐,感觉因为疫情损失的一个学期就这么弥补回来了。

开始实习后的生活方式和思维完全和学生不同了,你要考虑的事情不再是学校里那个小世界的事情,周围要处理的事情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度都上升了很多,工作的内容也比学校中做的事情复杂。而且由于可支配资金的上升,也有了更多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的自由,就像租房这种事情,在没有实习之前是完全不敢想象的。

也是从大三这一年开始,随着实习,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中的课除非万不得已,不然是再也不去了,课程作业和实验也是能抄就抄。而我大一甚至还得过学习优秀奖学金,可想而知这种转变有多大了。而当真正脱离学校的那些课程后,我发现自己并没有失去什么,反而在工作和平日的自学中学习到了更多东西。这并不是说,学校中的课程都是没有意义的,在我看来,大部分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起到的目的都是「启蒙」作用的,通过课程完成从无到有的认知灌输,而再往后就需要依靠学生自学了,这种自学能力是更重要的,我在学校中几乎没有培养出太多的自学能力,反而是在我的第一份实习中进行了大量的自学,当时有很多需要做的工作是很难搜索到相关资料的。

事实上,实习,或者说工作,给我最大的变化是人生观的重塑。当自己完成从被养到自养的身份转变的时候,对过往短暂人生中纠结的很多事情都会瞬间释然,自此不会再纠结原生家庭带给我的困扰。对我来说,这一年就像生命的第二次新生,完成了从认知到实践的统一,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成功的通过所学的一切,以体面的方式养活了自己,真正有了一种掌握了自己命运的强烈信念。

一年前的夏天

那个夏天,我离开了学校,开始了租房北漂的生活。

如果要给自己从大学生到社会人身份的转变进行一个界定,我想应该就是搬出学校的时刻。虽然当时已经实习了半年多,但是还住在学校,自己的身份并没有彻底从学校这个环境中剥离出来。之所以决定搬出学校,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我们学校的住宿环境真的不敢恭维,如果搬出来自己住的话,更充分的休息对保持工作的精力也是有帮助的。另一方面就是经过了半年多的实习,自己确实也有了一定的积蓄,有了改变生活方式的能力。

搬出学校

真正离开学校后虽然偶尔还需要回学校上课,但是会让人感觉已经脱离了学生的身份,生活完全不一样了。起居、娱乐与办公得到了分离,有了厨房可以自己尝试烹饪,没有学校的管制后,周末的生活也丰富起来了,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什么时候交电费,什么时候采购必需品,交房租的时候怎么分配钱等等一系列现实的问题。租房付出那么多成本后,必然能换来在学校中居住所不能提供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哪怕每个月都要付一笔不小的房租,还要承受更远的通勤距离,但一旦尝试了自己租房的感觉,就再也不想回到学校了。实际上租房一年多以后,自己又已经感受到了租房的诸多不便,开始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就算背上高昂的房贷,也一定要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但这个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伴随着离开学校出来自己住,随之而来的还有另一个大坎,就是秋招。

在爱奇艺的实习工作,到了后半段已经逐渐变得不愉快,而不愉快的根源是因为在算法组我无法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固然在爱奇艺通过接触很多前沿的算法开阔了我的眼界,让我见识到了更多不一样的东西,但是这些并不是目前的我想要的东西。

抱着这样的心态,6 月底我就早早开始了我的秋招。刚开始的时候我投了很多小厂,作为热身和保底的选择,我的选择小厂标准很简单,就是我是否听说过这家公司的产品,听说过就可以投,没听说过的一律不投。基于这个原则,我投了包括但不限于老虎证券、好未来、知乎、搜狐在内的公司。我的目的也很简单,先体验一下比较正式的面试是什么样的,感受一下形式和难度。那段时间平均每天我都有一场面试,不是在面试就是在准备面试,每天上班也会偶尔人间蒸发跑去面试,现在想想有点惭愧。

面试日程

这个策略出乎我意料的顺利和简单,我面试的所有中小厂,无一例外全部通过了,这时候我对我一直觉得困难的大厂就产生了想法了。其实我并不是没有向大厂投简历,只是我把它们的面试时间都往后安排了,我希望在我准备的尽量充分以后再去挑战这些「关底 Boss」。

百度,字节,阿里。

这是我发起挑战的三家大厂,面试它们的时候明显感觉到了和前面那些公司不一样的地方,很多问题会往更深一层的原因去细问。百度是我第一家面试的,也是唯一一家通过的,甚至我面试了两次百度,有两个组都分别给了我面试机会,最后我一共面试了 6 场来自百度的面试。最终都成功了,可以随意选择其中一个组,并且两个组负责的产品也都是手机百度,只是方向不同。而字节和阿里,均以失败告终,字节止步于三面,阿里则是止步于一面。其实在面试后面这些公司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已经松懈了,我认为我已经拿到我想要的 Offer 了,甚至可以说略微超出了我的预期。所以在 8 月初拿到百度正式的接收函后,我就早早结束了我的秋招之旅,决定了毕业后的走向。

展望

这个夏天,从法定意义上真正毕了业,以一个我已经熟悉的姿态,开始了职场之旅。

新同学

下周就要进行入职培训了,但是同事还和我开玩笑,说对于我已经没有什么需要培训的了。

是啊,自己已经通过全职实习的形式上了一年半还多的班了,大学四年,疫情三年,工作两年。对我来说,真正宝贵而又符合我刻板印象对于「大学生活」的记忆,只有大二上学期刚加入社团而没有疫情的那半年。

从到爱奇艺实习的第一天开始,再到正式在百度入职为止,中途除了从爱奇艺离职后休息了半个月以及做毕设写论文的时候请了半个月的假,其他时候几乎都和正式员工一样全勤。无论是疫情,还是现在的行业背景,都让我不敢给自己长时间的喘息空间,曾经幻想过的毕业旅行,也只能无限期搁浅。

互联网这个行业,和我大二决定毕业就要工作的那个时刻比,已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互联网人「被毕业」的风险随时高悬,降本增效成了每一家公司的主旋律。大厂似乎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环。随着社会阅历的累积,自己也感到理想认知与现实社会之间有巨大的缝隙,有很多违背自己朴素意愿的事情在不断的刷新自己的认知,除了改变自己的认知去适应现实,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这本质上,我觉得还是由于自己的绝对能力还有很多欠缺导致的。有时候会幻想如果考一个研,事情会怎么样,会不会有更多选择的权利。但这更多也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考研甚至比找工作还残酷,我知道比起很多没考上研,找不到对口工作,甚至没找到工作的同学,我已经非常幸运了。

时代剧变的浪潮下,个人能左右的东西实在是微不足道,展望未来仍觉迷雾重重,有一种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无力感。只好保持希望,且行且看。


2022年7月17日
北京,夜深人静时


最后的夏天
https://wenchanyuan.com/end_of_summer/
作者
蟾圆
发布于
2022年7月17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