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 Club
上海商学院iOS Club冬令营
去年的12月我们学院的iOS Club正式成立了,学校里确实没有空闲的开发iOS的学长了,所以iOS Club社长的任务就落到了我这个刚学iOS不到半年的菜鸟头上,感觉自己坚持学习iOS的理由又多了一个。自然而然,iOS Club的冬令营也是我和刘朔言同学前去了。
许多高校都有iOS Club这样一个社团,目的主要就是开发iOS App,更广泛一点的来说就是给Apple生态圈开发App。而冬令营的目的,就是给大家一个机会聚在一起交流自己学校iOS Club建设的理念和心得,我们作为刚刚成立一个月的社团,目前还属于光杆司令阶段,自然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分享,这次去主要也是抱着取经的目的前去学习优秀的iOS Club的经验。
程序,不只是程序员
这次活动的主办方上海商学院并不是一所以计算机专业为主的学校,他们甚至不是工科学校,但是在iOS Club的建设上他们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果,连续好几年在WWDC和C4比赛上取得过优秀的成绩,这其实是令我比较震惊的。最开始还没去到上海商学院的时候我可能对他们学校还有些不服气和偏见,但是在听了他们的分享以后确实服气。
开发一个App,并不是只需要写代码的。
上海商学院的田依可社长甚至不是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她的专业是广告专业,同为大二,她却已经获得过一次WWDC Scholarship了。~~大家都是写iOS的,突然就感觉好忧伤。~~其实他们的经验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理论,在我看来他们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到了程序员和设计师的有机结合。
这其实与Apple的理念不谋而合,Apple在官网对Swift的宣传是这样的:
这也就是一直所倡导的人人能编程。Swift可以是阳春白雪,也可以是下里巴人。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同学来说,只需要简单的入门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变为App,这也是上海商学院正在做的事情,他们不写程序,他们只设计程序。对于他们来说,最宝贵的是创意以及设计创意的能力,而非程序开发的能力。其实站在普通人的视角,对于一个App我们并不关心背后所使用的技术,我们只关心这个App是否够优雅,是否够有创意,而程序员群体似乎天生就与优雅是绝缘的。
同济大学,包括上海商学院以及一些其他大学,他们的iOS Club并不只面向与计算机专业的同学进行招新,反而设计类的人才在他们的社团中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甚至有的学校iOS Club就是隶属于设计类的学院,而非计算机类的学院。他们在社团中一般都将开发与设计进行了分工,由不同专业的学生各司其职,这样做其实更容易做出出彩的App。同时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同学来说,Swift也是一个很好的接触软件编程的入口。
但是对于我们学校,社团的跨专业招新确实是存在一定的困难,首先健翔桥校区的专业全是计算机专业或者是工科专业,而小营校区是否有设计类专业我不清楚,其次跨校区举行社团活动是一大困难。而说到学校,又要引出接下来的第二个心得了。
南北差异
这次活动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北方的大学似乎都不太重视社团建设,参加了这次冬令营的大学里南方大学目测占了2/3以上,并且iOS Club举办的比较出色的大学全都是南方大学,北京这次去了三所学校,分别是北大、北师大和我们学校,在iOS Club上都暂时没有建树。如果只是一所北方大学比一所南方大学差劲,很可能是样本误差,但是当我看到所有的北方大学清一色的比南方大学社团文化建设的糟糕,我觉得这背后应该就有一个内因了。
上海商学院承办的这次冬令营,专门使用了他们学校的招待楼供我们入住,而学校里的后勤保障也都做了相应的协调,学院甚至是学校可以给到这么大的支持力度,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社团确实产出了不少成果,但是同样产出了不少成果的ifLab,甚至连社团里那一台贴有“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资产”的iMac都处于无法使用的现状。作为对比,许多南方大学都拥有自己的Mac机房,我认为我们学校的许多同学对学习iOS开发其实是感兴趣的,但是最大的问题就是设备门槛。当然我也知道价值几十万上百万的设备并不是动动嘴皮子就能申请到的,但是我们作为一个计算机学院,这样的设备难道不应该是理所应当配备的吗?
硬件和软件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要在学校开设iOS开发的选修课,Mac机房也是少不了的,但是以我选修其他编程类选修课的经验来看,一般都并非在机房上课,效果是大打折扣的,虽然说实话那种照本宣科的选修课就算去到机房上课也并不会有本质上的变化就是了。当把所有现实问题列举出来就发现在同学中推行Swift学习可以说是积重难返了,真的挺让人头疼该如何开展社团活动。
虽然学校自身的条件相对来说差了一点,但其实对于我们学校,尤其是我们社团的同学来说,地处北京就是最大的优势,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这也算是我们的幸运,而对于已经选择的命运,更多时候我们还是只能选择接受。又想要好学校,又想要好资源,同学,退学复读吧。
不可复制的成功
在冬令营的课程安排中,听起来最精彩的是由巨人网络《帕斯卡契约》制作人杨洋带来的一场演讲。
杨洋先生花了很长的时间讲述他玩游戏的历史、他与游戏的故事以及他的从业历史,因为我个人对游戏也十分感兴趣,所以他的演讲我很认真的听了。我个人十分敬佩他的故事,但是我还是想说,这样的成功无法复制。
看到这张幻灯片其实我的感触挺深的,还记得初中的时候每次考完试都会和同学骑着电动车跑到游戏店开始玩Xbox,那时候还是Xbox 360,玩的一些游戏在很多更年长经历过更多的人眼中看来也不够经典,但我的青春确实也有一部分是浸泡在游戏中的。
继续说回我们的演讲,杨洋先生高中/职高(存疑)没毕业就辍学了,凭借自己对计算机的爱好走上了游戏的道路,再到后面进入盛大、KONAMI、自己出来两度创业、登上Apple发布会展示自己的产品,这毫无疑问是一个成功的游戏制作人了,履历也足够传奇。但每次看到这样的事迹,都会令我敬佩之余感到虚幻,这样的成功绝对不是我们可以复制的,对于我们一般的人来说,能力和决心都很难有高到可以让雇主忽略学历的水平。很多人东施效颦,也辍学去追自己所谓的梦,但是只学到了辍学的勇气,没学到坚持的勇气,所以到底什么是该学习的东西?演讲中有一段大概是这么说的,连你自己都不会全身心的投入你自己的项目,凭什么让投资人投资你的项目?有时候总会给自己找借口找退路,欠缺的就是做一件事的决心。
虽然成功无法复制,但是鸡汤还是可以喝的,哈哈。
总结
其实由于社团才刚刚成立,也不知道下学期能否开展活动,招新就是很大的问题,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就像我在社团Showcase上说的一样,希望下次夏令营/冬令营的时候,我们包括其他北京的学校,可以带着更多的成果来参加iOS Club的聚会,先迈出最关键的第一步才是所有事情的基础。
2020年1月18日
昆明,年关将至